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名医高见> 正文

徐景藩:治脾胃病经验

2011年07月04日 14:35保健时报
字号:T|T

  徐景藩为国医大师,江苏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。在脾胃病研究方面造诣颇深,学验俱丰。著作有《徐景藩论医集》、《脾胃病医疗经验集》等。

  1.学术观点。徐老认为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四:①主运化;②裹血与统血;③与抗病能力有关;④与涎和意有关。脾病表现为泄泻(尤其是久泻)、胀满、水肿、脘痛等,主证有脾气下陷、脾阳虚、脾阴虚,兼证有食积、湿困、停饮、水肿。胃的生理有:胃主受纳、也能磨谷,体阳用阴、多气多血,上清下浊、主降宜和,胃气为本、喜润喜燥四方面。病理有气病(气滞、气逆)、血病(血虚、血瘀)、胃寒(内寒、外寒)、胃热(实热、虚热)之别,当视情辨证。临床观察发现,胃病兼胆病者占35%,其中肝胃不和证胃病兼胆病者占71%,确诊为胆病者,胃镜等检查兼有慢性胃炎、溃疡病者占40%,可见很多属于胆胃同病,两者均有气滞的病理基础。胆病气滞常兼湿热,湿热不祛,气滞愈甚,气病及血,导致血瘀;胃病除气滞外,实证有寒邪、湿阻、热郁、血瘀、食滞,虚证有气虚、胃阴不足或气阴俱虚之证。胆胃同病时,或呈胃实。或呈胃虚,但病久多虚实相兼,睢其发作是以实为主,平时以虚为本,以实为标,当诊查明确部位,分清轻重缓急。还认为,胃下垂病机具有脾胃中气虚弱的一面,同时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,久则出现气虚、气滞、血虚。老年人胃的生理特点是气血不足和阴液易亏,胃病常见本虚标实的证候,又常兼他脏病变,亦见肾气虚衰之证。残胃炎基本病机是中虚气血不足,加之气机不畅,升降失调,肝气郁结,胆液入胃,胃气不降,反而上逆,可见呕恶、噫嗳、吞酸。慢性泄泻即久泻,其病理过程是先伤脾气,延久不愈可致脾阴虚,或由脾气虚发展至脾阳虚,阳虚而及阴,因此脾气虚是病理基础。他指出,久泻常兼腹痛,腹痛必有气滞。腹痛与湿热、虚寒、血瘀亦有关,一般单纯脾虚久泻无明显或经常性的腹痛。可谓辨证精当,见解独特。

  2.治疗经验。徐老认为单纯性胃膀痛主证有三类:①中虚气滞:宜健脾益气,佐以理气法,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、炒山药、炒陈皮、煨木香、红枣;②肝胃不和:宜疏肝和胃法,药用炙柴胡、苏梗、炒白芍、炒枳壳、佛手片、广郁金、鸡内金、甘草;③胃阴不足:宜滋养胃阴法,药用麦冬、北沙参、石斛、白芍、炒生地、乌梅、炒山药、川楝子、甘草。对于四种兼证:湿浊中阻宜芳香化湿法,药用主证方加藿香、佩兰、炒陈皮;血瘀宜化瘀通络法,主方加当归、赤芍、五灵脂、延胡索、三七粉;胃寒宜温中暖胃法,主方加高良姜、香附、白檀香、桂枝、吴茱萸;食滞宜消食和胃法,主方加神曲、山楂、麦芽、鸡内金、陈皮加减。因胃病属痰饮中阻引起之呕吐,指出小半夏汤是治疗诸种呕吐的通用方;而茯苓泽泻汤可祛饮止呕而利小便,其中茯苓、泽泻各用20-30克,配以通草以通利。蜣螂祛瘀通络,红花活血以助药力,用于治疗溃疡病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之呕吐病例,服药数剂即呕吐止而小便增多,诸证改善。对胆胃同病的治疗,首先是祛湿务尽,和降为要,选用清胆化湿、理气降逆药,如茵陈、青蒿、惹仁、海金沙、苏梗、枳壳、广木香、佛手、柿蒂、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桔梗等,用之颇有效验。胃下垂治疗有补中益气、肝胃同治、温肾化饮三法,据证遣方用药。慢性泄泻属脾虚湿滞者用痛泻要方;脾胃虚弱者用理中汤;脾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。常用药有黄连、补骨脂、仙鹤草,酌加羌活、防风、秦艽、桔梗、陈皮、法半夏、香附、郁金、合欢花等。亦可用地榆。30克,石菖蒲20克为主浓煎,保留灌肠,效果很好。

  徐老临床验方四首:①疏肝和胃汤:苏梗、制香附、炒枳壳、佛手片各l0克,炒白术、石见穿各15克,鸡内金、炒陈皮各6克,炙甘草5克,适于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胃下垂、胃粘膜脱垂等属肝胃气滞证者。②养胃汤:北沙参、石斛、炒当归、绿萼梅、炒山药各10克,麦冬、川百合、杭白芍各15克,木蝴蝶6克,甘草5克,适于慢性胃病属胃阴亏虚证者。③残胃饮:炒白术、炒枳壳、制香附、柿蒂各10克,五灵脂6-10克,炒白芍、刀豆壳各15克,石见穿15-30克,适于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炎,可酌情加减。④久泻方:焦白术、焦楂曲、补骨脂各10~15克,炒山药、仙鹤草各15~30克,焦白芍、茯苓各15克,炒防风10克,黄连2—3克,炙甘草5克,大便脓血加地榆15克,苦参、煨木香各5-10克,适于久泻兼脾肾两虚而肝郁之证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